跳到主要內容

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
蘊麗基金會贊助書畫展 2019.01 臺大總圖中廳

展覽講述「狂草書」由唐至當代的風格發展與意義轉換,一次展出懷素自敘帖的台北故宮墨跡大卷/原寸複製超過15公尺全卷展開、流日半卷本、水鏡堂帖、契蘭堂帖、綠天庵帖、蓮池書院帖等,結合明清刻帖、墨跡、高清複製品,另外還有懷素聖母帖、藏真律公帖,明代劉玨、董其昌的重量級草書作品,與當代書家創作。

在西元七世紀末到八世紀初的中國盛唐時期,出現了一種新形態的草書,它以快速連綿的字體、看似不受法度羈絆,且充滿隨機性與表演性的特質著稱。這種草書由張旭開其端,懷素與高閑等人繼之,歷代追隨者極眾,後人普遍以「狂草」稱之。狂草自始即與醉酒及顛狂行徑連結在一起,後世視之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情感」或「浪漫」美學代表。它不但是古代中國書史上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也由於形式及審美上與西方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有相通之處,而廣受當今書家與觀賞者的喜愛。

史載狂草名家的驚駭行徑早已不復得見,唐代真跡尚存世者亦寥寥無幾,草書名品卻以摹本、臨本、仿本或刻本的形式廣為流傳,成為歷代收藏家及學書者競相追逐的對象。北宋書學家黃伯思謂古人搨書如「水月鏡像」,指其雖可以做到點畫形似無纖毫不備,但仍難以完全掌握風神氣韻。即使如此,這些摹、臨、仿、刻本在書史上扮演了推動風格傳衍的最重要媒介,歷代書家並由之發展出各自不同的風格面貌。

盛唐時期僧人懷素所書〈自敘帖〉可以說是書史上名聲最大、影響最廣,卻也是爭議最多的狂草作品。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自敘帖〉墨跡長卷被奉為鎮館之寶之一,然而歷來一直有學者質疑其為後代摹本或臨本。啟功曾撰文質疑台北故宮藏墨跡長卷非懷素真跡;2003年間李郁周再提出質疑,掀起廣泛討論;2004年中華書道學會主辦「懷素自敘與唐代草書學術研討會」,集合了正反雙方學者發表看法;接著,台北故宮又與東京文化財研究所合作,對墨跡長卷進行科學檢測,以求對長卷的物質狀況有更清楚的呈現,直至2005年,傅申還針對新發現之流傳日本「半卷本」進行考察,對故宮本的真偽提出看法。這一連串討論以〈自敘帖〉為中心,但涉及層面廣,對古代書法鑑定學的有效性及限制、墨跡與刻本的性質問題,還有科學檢測在真偽辨別中可起的作用等,都提供了反省的契機。

狂草書看似自由無拘束,事實上卻是嚴謹的書寫規範(筆順、草法)、筆墨紙工具與風格傳統下的產物。所謂「法度」看似不存在卻其實無所不在。除了專業書法史上的關懷,本展覽也想藉「狂」、「草」、「狂草」等概念,去作更根本、也更具普世性的叩問,藝術的「法度」與「創新」之間互相牽制卻又互相啟發的關係。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展品提供:謙受堂康益源先生、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誠品畫廊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中廳
展覽期間:1/4 ~ 4/28
策展總監:盧慧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博士、台大藝史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