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華花藝台北與京都嵯峨御流之文化交流
蘊麗基金會主辦花展並全額獎助二名學員赴日培訓三個月 2015.06 

日本花道發源於京都池坊 (池邊僧侶居住地),後經演變而成立各流派,基本花型有立花、生花、自由花等三大類。真副體三主枝代表人天地,天為陽、地為陰、人為調和,反映日本文化的世界觀、宇宙觀。嵯峨御流是以嵯峨天皇為開祖、以京都大覺寺為家元之流派。 

中華花藝源自禮佛供花,基本花型有寫景、理念、心象、造型等四大類。主客使三主枝代表君相將,反映中華文化受儒學思想的影響。主要花器有六:盤花源自漢代,瓶花源自南北朝,缸花源自唐代,筒花源自南唐李煜,碗花源自五代十國,籃花源自宋代。

【五代】戰事頻仍、政局混亂,卻是沿襲隋唐花藝發展而漸趨成熟解放的時代,不拘形式的「自由花」出現,講求自然天趣,野花雜草皆可就地取材。花器突破了盤與瓶,竹筒材質更顯質樸,占景孔插的發明則是增加了創作的空間立體感。原本以長安為中心的宮廷花事逐漸失散,但民間出現了第一部花品著作「花經」,由蜀漢張翊鑑賞71種花卉並分封九品九命,開啟後代花品花譜風氣之先,也為當時花藝選配花材指引方向。

南唐後主李煜每年春天舉行花展,宮殿中樑棟、窗壁、柱栱、階砌,皆佈置色彩華麗的織品,並自創以竹節隔筒開光為器、盛水插花,或壁掛或垂吊,稱為「錦洞天」。這是中華花藝史上紀錄最早的定期花展,也是筒花的起源。洞天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山中有洞室可通達上天、連貫諸山,因洞中別有天地,故稱「洞天」。

【宋代】花藝發展出現「理念花」型,融合理學的天理及人心、儒學的三綱及五常,將花藝推向了更高境界。理念花重視線條與架構,首要立定天心,次定將軍出使走向、再定宰輔守宮位置,互擁主花南面而王,最後定副花臣事左右,君臣將相倫理次序分明。

花學理論著作也多,品花的標準不只是花的形香色,更以擬人論花的性格及品德,作為選材配材依據。文人特別喜愛梅花,詠梅詩的質量為歷朝之冠。宮廷重視花藝,舉辦花朝節慶、花宴、花展,另有簪花、貢花等禮儀,還設置四司六局職掌宴席中插花、焚香、點茶、掛畫等四藝,花型多以隆盛華麗的四面造型「院體花」為主。民間花事普及,花市買賣興盛,植栽技術提升,開闢園林的風氣亦盛。花器工藝則是新增官窯瓷瓶、銅壺、籐籃等。

【明代】結束了異族統治,漢族文化中興,文人思想解放,追求個人表現、不求尚法尚意。明初因開國皇帝出身草莽,後期又因萬曆怠政,加上商人階層興起,藝文活動在民間自由發展,可謂雅俗同賞。花事在宮廷不受重視,反而在民間得以復興。

以宋代理念花為典範,承襲了元代壯碩豪邁的中立式堂花形式、又融合宋代院體花的隆盛風格,明初花藝發展出「隆盛理念花」,莊嚴華美,取用花材繁複,六合、十全甚至更多、兼具道德意義,形體比例高大,天心立於正中不偏不倚,S型景深構圖,賞心悅目之餘,更寓藏著對社會秩序的理想願望、或處世哲學、或治家格言。

明代中期樹立了「文人花」典型,瀟灑俊逸,花材常只一種、至多三種,重花品,不重色彩,重枝葉,不重形式,以點線造型表現書法美感,將花藝與書藝結合。晚明時期的文人花,枝葉明朗,俐落簡潔,造型精謹,格調高潔、更有古意,特別稱之為「格花」。對於格花過度重視枝葉線條的反動,後來發展成強調花朵色彩的「新古典花」,風格明麗典雅。晚明花藝進而再與茶藝相結合,發展出「茶花」,造型小巧、嚴格追求花的質地與品味。

明代花藝以瓶插為主,講究名窯瓷瓶,崇尚青銅古壺。花學理論發展宏偉,專論瓶花的劃時代鉅作 — 袁宏道「瓶史」問世,全書有花目、品第、器具、擇水、宜稱、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賞、監戒等十二章節,轟動一時並東傳日本,影響流傳至今而不墜。


【清代】對花葉草木的藝術能量轉向園林造景及盆景,花藝創作反而漸微,並且傾向以寫實手法表現自然景觀的「寫景花」型,另外發展出「多體花」(一桌三至七瓶)、重視配件(如花箋/結飾/奇石/古玩/書畫/蔬果等)、與盆栽結合、花器華麗繁複等時代風格,選材搭配偏好對比色彩,還經常以花名諧音為組合依據、別有文趣。

宮廷插花承繼明代「格花」意味。民間鑑賞花卉甚而神格化,十二月令各擇其花、配其花神以主司其事例如司九月菊/花神陶淵明等。清代最重視菊,菊以黃為本色,而黃色即為清代之國色。花學理論持續發展:李漁主張瓶花要用錫膽、發明以「撒/楔」為瓶花定枝。沈復發明「固著器」為劍山前身,主張瓶口取闊、枝腳宜緊/於瓶口一叢怒起、瓶口宜清/不靠器緣,朵數宜單不宜雙,木本橫斜為勢、反側為態,枝葉以少勝多,類書法線條之「疏瘦古怪」為審美要點。張潮論說花材與器型的方圓協調、花色的濃淡/純濁/深淺/明暗對比。

(待續)

花作:揉藍淺黛
花材:金雀柳、牡丹菊、米香花、水仙百合
作者:JW Profound Flo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