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不息|台大校友管樂團第23季音樂會
蘊麗基金會贊助豎琴與管樂團合作演奏 2023.12 台北東吳松怡廳
音樂會下半場演出由比利時當代作曲家 Dirk Brosse (1960~) 為比利時著名漫畫創作「丁丁歷險記」譜寫於2001年首演的音樂劇「丁丁歷險記:太陽的神廟 Kuifje - De Zonnetempel」、由荷蘭當代作曲家 Johan de Meij (1953~) 改編為管樂版本,挑選其中「Rascar Capac」、「When the Campfire is Burning」、「The Waltz of the Professor」、「Friendship Forever and Ever」、「The Pyre」等各種不同風格的樂曲,最後以氣勢磅礡的「The Sun 」作結尾。
故事的主人翁「丁丁」是一名比利時記者,前額上方翹起一撮淡黃色頭髮,身邊總是跟著一隻白色雪納瑞 Milou 是他的好拍檔。丁丁具有正義感和冒險精神,勇於對抗惡勢力,身材雖然瘦小卻擅長格鬥,憑著勇敢和機智化險為夷。丁丁也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不惜一切代價只為阻止戰爭,並且以人道對待敵人。音樂劇的內容取自丁丁歷險記的第十三部作品「七顆水晶球 The Seven Crystal Balls」及其續作「太陽神的囚徒 Prisoners of the Sun」,全劇共分為兩幕。
第一幕:七名科學家發現了古印加帝國的神廟,他們炸開牆壁並帶走印加王 Rascar Capac 的木乃伊,招致了太陽神的詛咒。這七名科學家接二連三倒下、昏迷不醒,案發現場卻不約而同出現了水晶球碎片。圖納斯教授 Professeur Tournesol 在追蹤兇手的過程中,拾獲一枚 Rascar Capac 的手鐲後卻神秘失蹤了。丁丁跟老朋友哈達克船長 Capitaine Haddock 四處追蹤線索,發現教授可能遭人綁架,並在前往秘魯的商船上,於是急忙搭飛機前往秘魯。
第二幕:丁丁帶著 Milou 跟船長四處探訪教授的下落,但當地人太過懼怕印加的天譴,因此拒絕提供任何線索。有天丁丁無意間介入一場霸凌,解救了在街上生活的孤兒 Zorrino,並用報紙摺了一艘船送給他。出乎意料的是 Zorrino 不僅透露教授被帶到位處安地斯山脈深處的太陽神廟,甚至願意作他們的嚮導。前往神廟的路途既漫長又艱辛,不僅要通過各種氣候與地形,還要躲避印加人及野生動物的襲擊。最後,他們終於來到太陽神廟,卻不小心闖入印加的神聖儀式,眾人遭捕。印加王宣告丁丁一行人因擅闖神廟將以火刑處死,但允許他們選擇行刑時間。在監獄裡,Zorrino 拿出丁丁用報紙摺的紙船,丁丁瞥見上面一則新聞後突然靈光一閃。十八天後,丁丁等人被綁上柴堆準備行刑,當儀式要開始之時,丁丁突然大聲命令太陽退下,此時剛好日全蝕發生,大地陷入一片黑暗,嚇壞了印加人,深信丁丁可以操縱印加所信仰的太陽神。隨後在印加王的乞求之下,丁丁「命令」太陽回來,而陽光也逐漸顯露。最後,丁丁一行人獲釋,教授也重獲自由,加諸於科學家們的詛咒也得以解除,事情圓滿落幕。
---------------------------------------------------------------
音樂會下半場第二首曲目演出由日本當代作曲家樽屋雅德 (1978~) 所創作的「亂世的神威 - 幸村」,靈感來自一位天才武將真田信繁 (1567~1615) 在日本戰國時代最後一場戰爭「大阪夏季戰役」抵抗德川家康大軍的歷史,雖然在時局的洪流中走向悲劇,但其諸多故事流傳至今,諸多文化衍生作品內皆能見到其身影,現以真田幸村之名而廣為人知。
大阪城的外堀於和睦時期被填平,無法有效防守,士兵的戰意也已達到極限,幸村以必死的決心向德川家康的軍隊發起猛烈攻勢造成重創,曾逼迫德川家康一度想要自盡,然而在茶臼山附近的激戰之後,幸村最終英勇地赴死。德川家康也對幸村感到敬畏「儘管是敵人,但左衛門佐(幸村) 的戰鬥方式確實令人讚嘆。」
此曲分為三個部分,以木管演奏略帶神秘的十六分音符開始模仿竹笛的音色氛圍,預示著幸村的軍事準備以及其覺悟。隨之漸快的節奏進入快板,太鼓、木管和銅管的交替演奏描繪幸村銳不可擋的氣勢,連德川家康也備感威脅。曲風轉為緩慢,上低音號獨奏,伴著鋼琴和豎琴,悠揚的演譯讚美幸村的主題,集哀愁、激動、震撼、崇敬,為全曲中最扣人心弦的一段。旋律接著傳遞給木管,並隨著銅管樂器色彩的加入迎接盛大感動的結尾。
---------------------------------------------------------------
音樂會下半場終曲演出由美國20世紀末葉最重要管樂作曲家 Alfred Reed (1921~2005) 由日本下關市下關管樂團於1995年委託而創作「第五組曲 (世界舞蹈) Fifth Suite for Band (International Dances)」,藉由各國家民族舞蹈音樂來表達「音樂是世界共同的語言」這個理念,並於同年由作曲家親自指揮該樂團進行首演。
全曲一共分為四個樂章,無論在配器運用,旋律編排與和聲結構上,均清楚呈現了作曲家以單簧管作為管樂合奏團的音色核心。第一樂章:Hoe Down 鄉村舞/美國,充滿美國鄉村墾荒風情的快二拍舞曲,生動歡樂、熱鬧而明快。第二樂章:Sarabande 薩拉邦德舞曲/法國,緩慢恬靜的古老三拍子舞曲,以八小節為樂句單位的簡單旋律結構中,作曲家以室內樂寫作手法,搭配豎琴展現管樂團音色組合的豐富性。第三樂章:Yamabushi Kagura 山伏神樂/日本,取材自日本東本地區的山伏神樂,以日本五聲音階寫作,帶著濃厚祭祀風格的六八拍舞曲。由神秘的寂靜開始,模仿日本傳統器樂的弦琴以及擊樂,頑固的豎琴節拍以及木管旋律交相層疊,逐步堆疊至雄猛的銅管吹奏,最後再以漸漸遠去的手法讓初始的旋律與節奏動機逐一再現,結束於同樣的神祕寂靜中。第四樂章:Hora 羅馬尼亞傳統圓舞/以色列,濃渾狂野的急板二拍子舞曲,如同火焰般的熱烈小調旋律和奔馬般的信號動機交替呈現,以單簧管為首的木管技巧頗具難度,管樂色彩張力有著極好的發揮。
特別感謝
樂團指揮:劉紹棟
助理指揮:彭大維
海報設計:林雅誼
曲目介紹:劉恒、葉瀚元、王維新、陳姿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