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北一女校友交響管樂團20周年音樂會
蘊麗基金會贊助豎琴與管樂團合作演奏 2022.02 台北中山堂

音樂會演出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根據法國詩人拉馬丁之詩作「詩之冥想 Nouvelles mediatations poetiques」所創作,於1854年發表的前奏曲  Les preludes, S.97,首演即由李斯特親自指揮,反響極好,十分受到歡迎。

李斯特的交響詩一共十三首,都帶有標題,不僅體現了作曲家本身的哲學思想,更因為其音樂語法、作品特徵等方面,在在顯現了浪漫主義全盛時期的風格特色,藝術形象非常豐富。此曲不但是李斯特所有的交響詩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其他作曲家的交響詩作品也少有超越。

全曲分為四個部分:
1)序奏,行板。由於這段音樂擁有兩個對比性主題,因此也有人把整個作品的結構套入奏鳴曲式,將這段比作呈示部,描寫青春的幻想與愛情的曙光。豎琴先是一次又一次以分解和弦複誦木管的呢喃,再以琶音伴著法國號的溫柔唱和,最後以泛音點出遠方迷濛的光。
2)類似交響曲的詼諧曲樂章,激烈的快板。敘說生活的狂飆,及驅散青春幻想的狂風驟雨。
3)牧歌風格的抒情樂段,可解釋為發展部的後半部分或暴風雨過後慣常出現的抒情慢板樂章,以豎琴深長的單音與長笛之間的纏綿對話,描寫寧靜的田園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樂曲中,只有這個主題不是由主導動機孕育出來的。
4)進行曲風格活潑的快板,可比作交響曲的終曲或奏鳴曲式的再現部,果敢挑戰命運的英勇進行曲,象徵著戰鬥與勝利。豎琴以彷彿跳音般的輕快旋律緊緊跟著長笛,再以華麗的和弦穿梭在銅管之間。重現的段落速度較前次略快,在情緒上更為激昂,最後燦爛輝煌地結束再C大調主和弦上。

「我們的一生,不就是由死神敲出頭一個莊嚴音符的無名之歌的一系列前奏曲嗎?!」不同的是,詩人拉馬丁對於生活的態度是悲傷地把理想寄託在已經消逝的事物和天堂的幻想,李斯特的前奏曲則是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經過風暴、艱辛、奮鬥、悲傷之後,進一步成就了人的偉大力量,顯得格局更大。

將管弦樂從格式化的交響曲桎梏中解放的李斯特是一位浪漫主義者,他愛詩,並且將之賦詩,當然他用的是音符而非文字。李斯特最初創作交響詩時曾表達其概念是:『作曲者描繪其印象與靈魂之探險。』 這些印象示以標題,探險則天馬行空,相對抽象。李斯特將他的交響詩稱為 Psychological Form 心靈體裁,不被傳統奏鳴曲式束縛,不僅將浪漫情愫灌注到管弦樂法中,同時影響了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甚鉅。」——— 指揮 畢正儀


音樂會終曲演出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 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 於1879年完成「我的祖國 Má Vlast 」六首交響詩其中最著名的第二首「莫爾道河 Vltava (The Moldau)」。我的祖國是由巍峨的城邑、莫爾道河、夏爾卡英雄、波希米亞的原野與森林、塔波爾城、布拉尼克山嶽等六首樂曲組成,以捷克的自然風景及民間傳說為主題。在這些音彩富麗,充滿戲劇性的樂曲中,時時流露出清新感人的民謠曲調。

作曲家利用音畫法來描繪這條起源自舒馬瓦山、流經波希米亞平原最重要的河,景色旖旎,鄉土風情,總譜上附有詳盡說明。樂曲由豎琴的撥弦展開,兩條小河自波希米亞的森林深處出發,一條急促、另一條平緩,流經佈滿岩石的河床,激起飛濺的水花,在陽光下閃耀發光。兩條源流持續向下奔流,終於匯集而成莫爾道河。此時樂曲逐漸擴張幅度,主題旋律被壯麗地歌唱出來,其間交錯著些許傷感的曲調。

河水流過森林,法國號吹奏出獵人的號角長鳴,逐漸靠近。流經翠綠草原,農夫歌舞歡慶著婚禮的進行,波卡舞曲響起。到了晚間,在降A大調基礎上靜靜奏出月光的旋律,長笛的十六分音符、柔音小號的三連音、豎琴的琶音與分解和弦,描繪水中精靈們的輪舞,在閃著月光的水波上。經過聖約翰峽谷的湍急,繼續向下暢流。流入布拉格時,水流較緩,河床逐漸展寬。組曲中第一首「巍峨的城邑」主題旋律再現,帶出江河大水的恢弘氣度。奔湧而下大瀑布,以和弦形式訴說這條莫爾道河經過地形的考驗,威嚴而平靜的流向易北河,像夢一般消逝在無垠遠方。

------------------------
「波西米亞,曾經是奧匈帝國最繁榮的中心,其民族風情,傳達出無比溫暖深刻的故土情懷,不論你來自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似乎特別容易被引出鄉愁……
 
相對於貝多芬失聰後完成了最宏偉壯闊的第九號交響曲,史麥塔納於1874年喪失聽覺之後,完成了這闕超群絕倫的交響詩『我的祖國』,在情感上表達他對祖國山河的依戀與昇華,而創作技法上則充分展現新音樂理念的實踐。堪稱音樂史上最知名的標題音樂、寫景音樂。」——— 指揮 畢正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