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大交響50週年冬季音樂會
蘊麗基金會促進豎琴與交響樂團合作演奏 2018.02 台北國家音樂廳

音樂會從欣賞莫爾道河的景色開始。樂曲由豎琴的撥弦展開,隨著兩聲部的長笛迴環交錯,分別敘述莫爾道河的兩個源頭,一脈奔騰、一脈沉靜,單簧管隨後加入,小提琴的撥奏則點綴成粼粼波光。兩脈匯流成河然後進入波西米亞平原,川流聲由弦樂中低音聲部承接,第一小提琴與雙簧管唱出憂傷而悠揚的獨白,綿延成草原的風光明媚與富饒。隨著銅管樂器的高歌,河水漸寬漸緩流經獵場與城鎮,景緻愈豐富變化,如行進般的八分音符迎來了民間婚慶典禮、樂團齊奏雀躍的波卡舞曲描繪著農間歡樂聚會,喧鬧過後細水流向迷霧朦朧的森林深處、望見了微冷月光下的精靈之舞。而當旋律再度響起,等待的卻是突然襲來的暴風雨,急切的弦樂、斑斕的管樂、深沉的低音、撼動的定音鼓,交織成湍急的聖約翰激流 St. John's Rapids,這是莫爾道河流域中最險惡的段落,位於今日的斯特霍維采保留區 Štěchovice Reservoir,地勢險峻奇麗。風雨過後,潺潺流水旋律貫穿其間、生生不息,流向首都布拉格,遇見了聳立的城堡,最終消逝於蒼茫的遠方。

莫爾道河源於捷克南部的波西米亞森林,向北穿越整個捷克,並流經首都布拉格,是人民賴以維生的水源,也是國家民族的命脈,與易北河會合後再流向德國。「莫爾道河 Vltava / The Moldau」由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Bedřich Smetana (1824-1884) 於1879年完成。史麥塔納早年在布拉格的發展並不順遂,加上受到奧國監控,32歲前往瑞典任教和指揮,才開始發展個人音樂事業,6年後回到捷克開始從事歌劇寫作。史麥塔納的創作成功地發揚了民族文化,推動了捷克獨立,因此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史麥塔納以滿腔的愛國意志,於1874~1879年間陸續完成譜寫「我的祖國 Má Vlast / My Fatherland」六首交響詩,描繪對祖國的情感、以及對歷史的沈思。其中莫爾道河最為著名且受到喜愛,也使莫爾道河的美景永遠刻劃在樂音之間,成就了史麥塔納傾一生之力發揚的捷克音樂精神。


特別感謝
指揮:莊舜旭博士
小提琴:張善昕
豎琴:王麗雯
樂曲解說:胡家瑋